Unusual Journey

探訪國家:印度 (Mumbai)


分享工具 These icons link to social bookmarking sites where readers can share and discover new web pages.
  • Facebook
  • Google
  • Live
  • del.icio.us
  • TwitThis
更多...
RTHK Logo

我寫我在

遊加爾各答(二)- Indian Museum

May 22, 2009

走出New Market,按照計劃到市中心的Park Street逛逛書店和用午膳。由New Market到Park Street的路程大概五、六百米,沿途都是商店和小販,賣著各式日用品、衣服、舊書雜誌和文具,大部分都是針對本地人的。單比較市中心的物價,這裡比孟買就便宜得多。一套salwar-kameez衣料只售150盧比,在孟買市中心最便宜也要三百元。牛仔褲只售60盧比、襯衫50盧比、運動短褲只要20盧比、一打原子筆10盧比就可以買得到。看著這些價錢牌,我嘗試想像這些貨品的來價是多少,為甚麼他們可以賣得這麼便宜。走著走著,在差不多到達Park Street的時候,看到了地鐵站的入口,就鑽進去看看。

地鐵站警戒深嚴,入口有三、四個警察把守,地下的票務大堂入口又有謷察站崗,票務櫃位旁邊就是警察辦公室,辦公室入口又有一個警察把守。地鐵站內不准拍照,想看看印度國內第一條地鐵的模樣,可以到Kolkata地鐵公司的網站看看﹣http://www.kolmetro.com/index.html。Park Street的地鐵站甚深,一路走下去都是石級,沒有自動扶手電梯。站內用白光管照明,卻是黑黑沉沉。其實站內不污穢,但感覺上並不是十分清潔,或許改善一下燈光,這種不清潔的感覺就會消失。沒有大型廣告牌,牆上掛著的都是和地鐵有關的資料,如收費牌、路線圖等。沒有售票機,只有兩個售票櫃位,中間夾著警察辦公室。一邊櫃位的資料板是Hindi的,一邊是英文的。地鐵票價很便宜,坐四個車站不過是4盧比,由地鐵線頭坐到尾都不過是8盧比。雖然地鐵站看起來簡陋,不過這裡也通行八達通一類的電子收費卡,他們叫做Smart card,而顯示列車班次的電子牌也跟香港鐵路站內使用的一樣。整體上,印度第一條地鐵線還算不錯,下次再來加爾各答,我也要坐坐看。

Indian Museum入口。
Indian Museum入口。

Indian Museum內庭。
Indian Museum內庭。

博物館內的電線箱,年代久遠,忍不著要拍照留念。
博物館內的電線箱,年代久遠,忍不著要拍照留念。

逛過Oxford書店(印度國內一間連鎖書店,關於印度的書店,改天另闢文章再談),吃過午飯,就到旅遊書所講全印度歴史最悠久和最大的博物館Indian Museum去。看著旅遊書上的介紹,我對這個博物館是充滿期待,期望這個博物館會比孟買的Prince of Wales Museum和德里的National Museum更出色、有更多藏品,我期望我可以在那裡舒舒服服、「嘆著冷氣」消磨一個下午。先不談博物館內的藏品,舒服實在是談不上。整座博物館,除了埃及展覽室(是一間二百尺左右的房間)裡頭裝有四部冷氣機,其餘所有展覽廰都沒有冷氣,只有頭頂上十多至數十把吊扇和牆角幾把大型風扇在吹動著室內的空氣。室內的氣溫並不算高,不過我在裡頭一邊逛,汗水就一邊流,到最後即使想在石雕部分多花時間欣賞展品,都因為受不了自己的一身汗臭而要打道回府。如果大家對印度的石刻有興趣,建議要先到雕塑館去,再去其他展館。我就是錯誤地浪費了精力和汗水通處走,結果錯過了全館最精采、最值得看的部分。

博物館無疑是比孟買和德里的要大,展品的數量也一定比孟買和德里的要多得多。不過數量多,並不代表一定值得看。其實加爾各答這座博物館展品數量之所以多,是因為它有地質和化石展覽館,裡頭單是化石和礦石的展品數目就要以萬甚至十萬計算(一顆石頭算一個展品)。至於這些石頭是否值得展出、遊人是否有興趣去看、展出的方法是否吸引、是否有助增加觀者對地質和化石的認識,這些我都十分懷疑。或許一個專門學者來到這兩、三個展館會覺得這個地方充滿寶藏。但對我這個對地質和化石毫無興趣的人而言,裡頭不過是某家大學三十年代昏暗的標本室,裡頭放著無數的標本、樣本,全都寫有編號,不知是隨意還是有邏輯地放在一個又一個的玻璃木櫃內,讓塵埃慢慢地沉澱。那些展品上一次走出這些舖了塵的展櫃,我想是在我出生以前的事。我在裡頭拍了幾將照片,待了幾分鐘就跑出來了。在裡頭多待幾分鐘,完全是因為那些歴史悠久、充滿殖民地時代氣色的玻璃木櫃和大廰裡頭牆上原有的裝飾。一般來參觀的印度人,腳一踏進展廰,走不過三步,就退出來了。

化石展覽廰的玻璃木櫃。
化石展覽廰的玻璃木櫃。

木櫃裡頭的化石樣本。
木櫃裡頭的化石樣本。

除了化石、礦石,博物館還有數量可觀的動物標本和化石。展出的大部分是印度境內的動物,但也有來自東南亞其他品種的動物標本,以供參考比較。動物標本分佈在三個展覽館,海洋生物展覽館、雀鳥展覽館和動物展覽館。海洋生物的標本放在一個又一個的藥水瓶內,大部分都已經退了色,無甚可觀。雀鳥展覽館是值得一看的,展出的雀鳥品種豐富,非洲的駝鳥、極地的企鵝標本也有展出,裡頭還有亞洲各個地區不同品種的孔雀標本比較,可惜展館裡燈光太過昏暗,看不清孔雀的色彩。動物展覽館是一個奇特的地方,展覽廰兩旁是大型玻璃木櫃,陳列著犀牛等標本,中間放著和吊著一列大象和其他不知名動物的骨骼,有點雜亂。抬頭向上望,牆上掛著一對又一對的羊角、鹿角,大概是殖民地時代的官員又或是從前印度貴族們打獵時的戰利品。不過,最吸引來參觀的印度遊人的,是位於門口兩旁的兩個小展櫃,一邊放著不知是雀鳥還是小型恐龍的骨架(我沒有細看),另一邊則放著浸在藥水瓶內的人類胚胎標本和幾個崎型動物胚胎標本(有八隻腳、兩個頭的小羊)。我沒有想過會在博物館內看到這些東西,覺得新奇,也感到意外。

動物展覽館。
動物展覽館。

我還要說說那一個小小的、有冷氣的埃及展覽室。這個展覽室之所以有冷氣,我認為完全是因為裡頭放了一副木乃伊。其實博物館內之所以有埃及展覽室,也完全是因為有這麼一副木乃伊。木乃伊放在展覽室的正中央,有濕度計監察著濕度的變化,看得出是全個博物館最被重視的展品。木乃伊的木棺被打開,並排放在屍身旁邊。原本蓋在木乃伊面上的木面具被拿下來,放在屍身胸前,露出了面具下只剩下骨架的面。伴隨著木乃伊的說明只有幾具,大概是介紹木乃伊是甚麼回事,這具木乃伊大概有多久的歴史。木乃伊的來歴、死者的身份等都沒有提及。我個人的猜想,這副木乃伊應該是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藏品,大概是當時的官員在埃及古董市場買回來的吧,否則博物館應該對木乃伊有更多的了解才對。伴隨著木乃伊的其他埃及展品十分有限,當中有些只不過是仿制品(例如埃及皇后Nefertiti頭像),感覺上是用來替木乃伊充撐場面,令整個展覽室不至於太過空虛。

我認為博物館最值得花時間的部分是雕刻展館,可惜我沒有精力細看。另一個值得去、充滿教育意義又不用花多時間的展館是印度族裔展館。裡頭用真人大小的塑像展示出印度各地區不同族裔的衣著和生活環境,附帶展出一些他們生活常用工具。不需要用太多文字,只透過簡單的實物和圖象,展示出這個國家裡不同人、不同地區的面貌。無論是對於印度人又或是遊客,這個展覽都是有意思的。

比較印度各地區不同衣著的展櫃。
比較印度各地區不同衣著的展櫃。

其實,我認為博物館應該改名為自然科學博物館,這個名稱會較乎合裡頭的展品。入場費外國人要150盧比,拍照要另外付50盧比。本地人只要10盧比就可以進入博物館,難怪不少本地人帶著孩子,一家大小到博物館遊。除了有各式事物可供觀賞,還有一個寧靜、人少和乾淨的花園和走廊供人們休息閒談、供孩子們追逐嬉戲。這裡除了是一座博物館,還是一個收費的公園呢。


分享工具 These icons link to social bookmarking sites where readers can share and discover new web pages.
  • Facebook
  • Google
  • Live
  • del.icio.us
  • TwitThis
引用

現時有 2 個留言

  1. melinda on May 24th, 2009

    我覺得那內庭很美呢

  2. Royce @ 印度 on May 27th, 2009
    內庭是很美啊!難怪本地人都愛在這裡坐坐、閒聊。如果整座建築物裡裡外外重新粉飾一番,改善裡頭的燈光、設施和展品陳列,這會是一所相當不錯的博物館。現時的狀況,像大學的陳年標本室多過像博物館。
回應傳送中

留下您的意見


Kolkata | 交通 | 博物館 | 旅遊
    
  •  

    May 2009
    M T W T F S S
    « Apr   Jun »
     12
    45689
    1112131517
    18202123
    25262829
  • Where Am I?

  • 各自各精彩
  • Tags

    上網 交通 人文風景 住屋 博物館 咖啡室 商業活動 地方菜 地理 基建 外國人 學舞記 宗教 小吃點心 小貼士 市場 廁所 建築 摩洛哥 旅遊 書店 服飾 機場 氣候 污染 法國 烹飪 生活 生活態度 用品 的士 神話 節慶 習俗 習慣 語言 閱讀 阿根廷 風季 飲食 Chennai Gujarat Kolkata Odissi Parsi
  • Recent Posts

    • 土產女性衛生用品
    • 學舞記﹣敬師節(Guru Purnima)與我的腳鈴(Ghungroo)
    • 孟買的關公廟
    • 咖哩方程式
    • 芒果派對
  • Recent Comments

    • 剛 on 芒果派對
    • Pledy Lui on 印度廚房
    • JOY on 南印度咖啡
    • 江's on 混亂、神奇、電費單
    • 江's on 混亂、神奇、電費單

Royce @ 印度
Copyright © 2021 R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