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將近,沒有奢望過會在孟買吃到月餅。怎料上星期到孟買的四季酒店吃晚飯,發現酒店居然有月餅賣,而且口味還不止一款!分別有港式和上海式月餅,餡料就有蓮蓉、豆沙和綠茶。價錢稍貴(四百盧比一個,大約港幣六十三元),還是高高興興地買了港式蓮蓉月和上海豆沙月各兩個,可以在家裡過節。味道普普通通,無甚特別,不過倒是正宗的月餅。買的時候以為是四季酒店的中菜部做的,後來吃之前看看包裝,才知道是入口貨。雖然沒有說來源地,不過我估計多半是從東南亞的新加坡或馬來西亞進口。
要吃正宗的中國口味,在這邊並不容易,所以難得有正宗的月餅吃,就足以令我樂上半天。雖然這邊賣中國菜的餐廳很多,但是會做出真正中國菜的就寥寥可數。想吃正宗中國口味,就要掏腰包,去五星級大酒店裡頭的餐廳。一般在孟買找到的中國餐館或有賣中國菜的餐館,賣的都是「具有印度特色的中國菜」,是被「印度化」(Indianized)了的中國菜。這一點本地人知道,也樂於接受這個「混血兒」,被「印度化」了的中國菜,理所當然會更加容易被本地人接受。事實上亦有餐館以此作為賣點,用意是要吸引一群想一嘗異國美食、又擔心接受不來的本地人。情況就像印度咖哩去到日本,變成了和風咖哩一樣。同樣的招數,去到哪裡都奏效。
一個中印混血兒,膚色被「溝黑」了,輪廓又被深化,看上去像印度人多過像中國人。在飲食世界裡的中印混血兒也有同樣情況。菜色無論是味道、用料、質感和賣相各方面,都像印度菜多過像中國菜。就以一碟麻婆豆腐為例,用的是印度豆腐,而且豆腐粒是可以數得出來的。紅色的一碟汁,遠看近看都像紅咖哩汁,完全沒有麻婆豆腐的影子。味道方面,還是有一點辣豆瓣醬的味道,不過感覺是辣豆瓣咖哩醬。又例如炒雞肉荔枝菠蘿,同樣是被「咖哩化」了,芡汁多得不得了,炒餸變成了炆餸。唯一比較正宗的是湯、羹一類的菜色,大概是已經接近咖哩的質感了,不可以再「咖哩化」。中國菜有清淡的一面,一經印度化之後,清淡也就被弄得「混濁」了。普通一碟炒菜,本來應該只有蒜香和蔬菜的味道。基於材料所限,逼於無奈要做炒雜菜,本地廚師都盡情地放香料和醬油,生怕菜色沒有味道。他們那有想到這一款菜色本來的味道就是要簡單和清淡呢。
本地人習慣吃味濃的食物,因此要本地化外來菜色,就要令本來味淡的菜色變得更咸、更香、更辣,否則本地人就吃不出味道來。這樣一來,也就難怪日本料理在這裡不流行了。除了進口原材料令日本菜變得昂貴之外,日本料理崇尚清淡、清新的口味,我想對本地人來說,這只不過是等於「無味」,那又何來食趣呢!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