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鄉隨俗、”eat like a local, dress like a local, behave like a local”,向來都是旅居異鄉的外國人的生活格言。改變飲食、衣著,於我來說還不算困難,某程度上我也十分樂意。講飲食,當地人吃的,必定是當地最可取、最新鮮的食材,棄當地最好的原材料不吃,既可惜,也沒有理由。旅居在外的朋友都知道,總不能天天吃外國親友寄過來的家鄉食品罷。論衣著,當地的氣候變化、物料的來源,自自然然會塑造出最適合當地天氣,而又最經濟的衣著服飾。特別是一些傳統服飾,如果仍然在一個地區或社會流行著,自然有一定的理由及可取之處。因此,穿著當地人的衣服,可算是既實際又經濟的做法。
飲食、衣著都是物質的、外在的,與個人的道德和價值觀的關係不算大。要”Behave like a local”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這一點牽涉到我們的道德和價值觀,在這方面要「入鄉隨俗」,最難過的卻是自己的一關。有時候,要說服自己的腦袋、改變自己的心態,要比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更難。
來印度生活剛好一年,經歴見聞也有不少,有些感覺或觀察,現在我覺得可以寫了。
早陣子回港幾天,在香港機場見到幾個印度人,他們沒有看清楚電梯是上是落,就跑進電梯來。門關上了,電梯開始動,才問我們母女兩人,電梯是向上還是向下走。我們要上樓,電梯不向上走,我們都不會走進去,我們也簡單地答應「向上的。」其中一個印度人也沒有顧及我們和其他人在場,一句”Shit! We want to go down.” 我們聽了沒說甚麼,電梯門開了,我們就走了出去。母親即時就說,「他們真無禮貌。」我明白母親的意思,對於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我們來說,這樣的說話模式和表達方法是沒有禮貌。不過那個印度青年說這句話時,不過是意氣,倒不是衝著我們來。所以我只說,他們看也沒看電梯就衝進電梯,不過是他們沒帶腦子;而那個青年的意氣之話,也是沒經過腦子就跑出來了。算了吧,還講甚麼禮貌!
這樣的一棒小事,就有兩樣東西值得講講,一樣是做事有沒有帶腦袋,一樣是禮貌。帶不帶腦袋,容後再講。這裡先講禮貌。
甚麼是有禮貌?在內在外遇見人,認識的,不論長幼尊卑、貧或富,都得招呼問好;不認識的,也要微笑點頭。在公眾場合要禮讓,不要爭先恐後,要排隊。講說話時要語氣温和,要關注別人的感受,說話不要傷人或令人尷尬…… 這些我想對中國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甚至像我一樣,已經深深植根在我們的腦子裡,已經是我們的道德行為規範。而我們很多都相信,這些概念是放諸四海皆準,因為它們背後都有著大道理和文化根基,對維持社會和諧、人倫和睦有重要作用。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不過,在印度生活一年,我所體會到的「禮貌」,又是另一回事。我所知的「禮貌」,是universal的(普世的),這裡的「禮貌」,是selective(有選擇的)。對地位比你高、比你有錢的人,不用說一定要講禮貌;與你的金錢、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也會講禮貌;對比你窮、身份地位比你低、又或是替你工作的「下等人」,講禮貌是exceptional(例外的),大部分情況下都不用講禮貌。對著「下等人」,thank you(謝謝)、please(麻煩你)此等字眼當然不會用,而說話時的語氣很多時都帶有呼喝、命令的口吻。來印度生活半年左右,我就發現不少家裡稍為富裕的婦女,無論對誰人講說話,她們的態度都甚bossy(霸道)。絕大部分情況下,她們都是沒有惡意的,我敢說她們也不會覺得自己的態度bossy。我還記得一次在一個場合遇到一對母女,那位母親跟我談起她的女兒,說她對人bossy。我那時心裡想,她的女兒bossy,只因為她自己作為母親對人的口吻也是一樣,女兒不過是受了母親的潛移默化罷了。這種bossy態度的由來,大概是因為這些婦女們執掌家務,在家裡習慣了對家傭發號施令。而在這些家庭成長的子女也有樣學樣,跟自己的長輩一樣bossy起來。
這些所謂「上等人」會對「下等人」開口講說話,還是因為在生活上有直接接觸的需要,他們才會開金口。對沒有直接關係瓜葛的,莫說要開金口,他們就連眼尾也不會多看一眼,更遑論要他們打招呼了。一個我日常生活的例子,我想我和丈夫是少數會跟在我居住大廈工作的保安人員打招呼的人。我們出出入入無論見到任何一個人,不論是保安人員或是居民,都會或打招呼或點頭示意。這個習慣於我們來說並無特別,不過對在這裡打工的保安人員,他們也花了一陣子時間來適應我們的「招呼」。要知道這裡的居民,平常出入並不會跟保安員有招呼來往,有些簡直是當他們「透明」。居民們與保安員的溝通,就僅限於有事情要投訴時,又或是進入電梯時對保安員講「十樓!」的簡單指令。因此,最初他們對我們的「招呼」不知如何是好。後來慢慢習慣了,就會以手勢或笑容來回應。又過一些時間,他們才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
你或許會覺得,這也不算甚麼,在香港,當自己居位大廈的保安員「透明」大有人在,那麼又看看我另一個親身經驗。一天早上我和司機要開車外出,車子從泊車位向前開不到兩尺,就被大廈業主立案法團其中一個成員開的車撞到,他車開得快,又是直路向前衝,把我們私家車的車牌撞得斷開幾節,車前的防撞欄也因此而添上了幾道白花痕。我的司機下車看看車子損傷的情況,那位法團成員也下車看看自己車子的損傷情況,他的車子也有花痕,不過就比我們的少。他只用眼尾看一看我們的車,二話不說,就自己開車走了。如果當時開車的是我丈夫,他的態度一定會很不同。就因為當時開車的是我們的司機,他也就不用道歉了;若果當時犯錯的是我的司機,我想他必定會大罵一頓我的司機。我那時候為了趕時間,也為了不要小事化大(反正車子的防撞欄老早就被畫花了),我也沒有深究,心想或許他晚上會過來跟我們說一聲、道個歉(他就住在我們的同一層樓),結果他沒有向我們道歉,我們也沒有心思花精神追究,整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過幾天在走廊碰見,他就像甚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似的。當時我們業主的兄弟也在他的車上,他們倆又是法團成員,有的是權力和影響力;而我們區區租客,在大廈沒有話語權。他在高,我們在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算「下等人」了。車子被撞花了,我倒沒有甚麼,就是他沒有向我們道歉,我就一直記在心裡。我對別人犯錯還可容忍,但別人對我沒有禮貌,我的量度就很小。
以我所受過的教育、道德和情感標準,這種等級有別、身份有別的態度,實在算不上是有禮貌的行為。因為我相信人人平等,或許有些人因為某些原因會另他們特別受到尊重,但每個人都有被尊重、被認同存在的最基本權利,而「打招呼」、對別人說話語温文、犯了錯就向別人陪罪就是最基本的待人態度。用我這一個角度來看,我身邊遇到、見到的很多印度人都是無禮貌的。可是,在異地生活,總得用當地人的價值觀去衡量人的行為,這樣對別人才算公道,否則結果永遠只會是我們對、別人錯或我們好、別人壞。經過一年的默默思索,我認為我根本不應該用「禮貌」去衡量印度人的行為。「禮貌」或許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階級」。「階級」註定了人們的社會身份、地位,也決定了待人的方法和溝通模式。在「階級」這個大前題下,對「下等人」不說please、thank you,對他們命令呼喝是理所當然的事,受者(下等人)也不會覺得別人對他沒有禮貌。而這些「下等人」替「上等人」開門、關門、讓路等舉動,也可說是階級制度下的份內事,無論對於行動者和受者都並無特別的地方。我成長在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沒有經歴過階級社會,當然不會理解這種社會風氣,來到印度生活,才有了這一點體會。
——————————————-
題外話
「階級」制度其中一個重要成分是由來以久的種性制度(caste system),即使這個制度在二十世紀早已被廢除,但種性制度仍然深深植根在印度人和社會當中。我對種性制度沒有認識,不過我就聽過一種說法。有人說,在現今社會,位在種性制度上層的人們(如婆羅門brahmins)是不會感受到種性制度的存在,只有位在下層的人們(如不可觸碰者the untouchable)才會體會到種性制度的不公平和不自由。不可觸碰者老遠就要避開婆羅門、或不容許進入某些地方和場合,此等遭遇又怎麼會發生在婆羅門身上呢。
現時有 4 個留言
Royce,
完全明白你所提及的社會階級觀念. 我們慶幸成長在一個平等的社會. 若不然也未能體會平等的重要.
那你們跟印度人工作或生活上有什麼體會? 尢其很多人都說印度人不可信. 有機會再跟我們分享吧~~
Happy Easter!
Mandy.
Hi Royce,
想麻煩你!
我又將去孟買, 上次已經有朋友提議我在當地買Glass Bangles. 皆因價廉物美. 不過太匆忙而沒法找到. 請問你會知那裡可以找到Glass Bangles 嗎?
此外, 有什麼MARKET..就像我上次去過Central Cottage Industries差不多可以找到精緻大象小擺設?
我將會住在機場附近….
謝謝!!
Mandy
在孟買有一家甚有名的印度傳統手工藝禮品店叫做The Bombay Store, 賣的東西跟Central Cottage Industries差不多,你可以去看看。不過我個人覺得Central Cottage的東西比較精緻,選擇也比較多。
Glass bangles其實到處都有得賣,問題是每家店的選擇有限。人們都說Bandra的Link Road是購物街(我只是坐車經過,沒有去過),由機場去不算遠,你可以去哪裡找找看。Glass bangles我都是在我家附近的小型百貨公司買,便宜的百多二百盧比一套十幾隻,都是沒有鑲閃石的。有鑲閃石的,就由五百多盧比一對(一對兩隻),到過千盧比都有。
其實離機場比較近的Juhu區也有購物的地方,不過我不認識這個區,幫不上忙。你可以問問在孟買的朋友或同事,他們應該會知道的。
Royce
Hi Royce,
多謝你提供意見.
Have a nice weekend.
Mandy.